精准介观测量
PROJECT
精准介观测量
PROJECT
“人体器官芯片的精准介观测量”项目召开启动实施会议
2018年11月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人体器官芯片的精准介观测量(2017YFA0700500)”项目启动会日前在东南大学召开。
东南大学徐春祥课题组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发表石墨烯/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协同增强ZnO微腔的生物传感性能
表面等离激元(SP)和回音壁模(WGM)的协同增强可以诱导强烈的近场效应,通过它们之间的共振耦合可以有效改善微腔激光性能,考虑各种金属纳米颗粒的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和石墨烯等新材料的SPP效应,系统研究了石墨烯/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协同增强ZnO微腔的受激辐射。在此基础上,结合ZnO微腔回音壁模效应和石墨烯/金属Ag纳米颗粒...
华中科大朱䒟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一种用于整体器官成像的组织光透明方法FDISCO
1月1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朱䒟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FDISCO:用于整体器官成像的新型组织光透明方法”(FDISCO: Advanced solvent-based clearing method for imaging...
南京大学夏兴华教授课题组在Chemical Conmmunications发表原位监测离子流穿高SERS活性的水相金纳米孔的行为和焦耳热效应
纳米孔中焦耳热效应:离子流穿过纳米孔道产生的焦耳热效应可能极大的影响流场中物质的物理特性,目前尚缺乏对此效应监测的实验手段。我们将水相金纳米颗粒自组装到纳米毛细管尖端制备出高SERS活性的水相金纳米多孔结构,利用SERS峰随温度移动的机制,原位、实时监测离子流穿过纳米孔的行为和焦耳热效应。
深圳大学严伟教授课题组在Nanophotonics上发表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光学像差校正技术
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光学像差校正技术:由于生物样品的表面不平整性和内部折射率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导致光学成像有较大的像差,大大降低了成像深度和成像质量。我们采用新型的遗传算法像差校正技术,有效的解决了像差给成像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超分辨成像中。如图1所示,我们将170nm的荧光珠作为样品,利用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光学...